华东政法大学丨9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汇总
编者按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本文汇编了华东政法大学9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新闻侵权与纠纷》
01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新闻传播学类
教学对象:本科三年级学生
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张梅芳,新闻学博士,法学博士后,讲师。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重点、重大项目、上海市重点项目等,主持校级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多项。
课程内容:
作为法制新闻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介绍新闻侵权与纠纷现状、解决纠纷的法律规定、引起新闻侵权与纠纷的原因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新闻采写中如何正确处理各种新闻侵权与纠纷,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新闻采写权和新闻舆论监督权。课程以“协同理念”为基础,组建教师团队并邀请记者、律师,力求达到产学研相结合.
课程育人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读书会、主题研讨、辩论赛等形式将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等重要知识点融入其中,让学生深刻领会新闻报道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深刻理解新闻侵权和新闻自由的冲突和平衡;教导学生谨慎对待手中的笔和键盘,确保新闻写作和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客观和公正。
02
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
“新闻侵害名誉权”专题
课程主体:名誉权概述、新闻侵害名誉权形式、新闻侵害名誉权抗辩事由
育人元素:内容失实、不当评论、含有侮辱谩骂内容是新闻侵害名誉权的重要形式。通过案例呈现和理论讲解,让学生对新闻报道和传播信息保持谨慎、力求真实准确的态度。
研讨主题:言论自由与名誉权
阅读材料:①梁治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与轻重》、《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②邱潇可:《网络环境中言论自由权与名誉权保护之均衡》,《东岳论丛》,2012年第7期。
育人元素: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发布新闻和信息,在保护人格权和保持言论自由之间如何保持平衡,这是责任的天平。
(“新闻侵害名誉权形式”章节PPT)
03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含课程主体和课程拓展内容。
课程主体包含新闻侵权缘由、现状及各种侵权方式,主要包括新闻纠纷的历史和现状、原因探析、新闻侵权的主体、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新闻侵害名誉权、新闻侵害隐私权和新闻侵害肖像权。
课程挖掘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三大专题的纵深性,策划对人工智能与隐私权、被遗忘权、“表情包”等9个热点重点主题进行研讨,并提供经典阅读材料。
教学方法
课程以“协同理念”为基础,综合采用讲授法、对分课堂法、案例教学法、全班讨论法、小组讨论法,开展辩论赛、读书会和热点专题研讨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包括范玉吉、彭桂兵、刘展和秦朝森等拥有传媒法制、政治传播等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同时邀请业界律师和新闻记者进行授课和经验分享,力求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
育人要素
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时新的专题策划、多背景的授课团队和产学研相结合,将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等重要知识点灵活贯通,形成学生的认知框架和价值理念,培育学生内心的良知、敬畏和责任。
《外层空间法》
01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法学类
教学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
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授课教师:蒋圣力,讲师,硕士生导师,国际公法教研室主任。主讲本科《国际公法》、《外层空间法》、《国际人权法》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程建设、教改项目多项。
课程内容: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外层空间国际法治的实现与中国的贡献为主线,为具体应对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外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空间站建设国际合作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既迎合我国提升航天软实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要,也有助于培养国家航天法领域的高端法律人才。
课程育人目标:
增强学生对“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体系和理论构架,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促进实现(外层空间)国际法治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通过航天精神所展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
02
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
03
教学反思
整体设计思路
课程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方面,使学生掌握以下核心内容:在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外层空间法基本原则、适用于解决当前外空活动中共同性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将中国航天精神穿插于教学知识点中,加强对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
教学模块
课程分为六个教学模块:第一、二模块为第一部分,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及其之于(外层空间)国际法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阐释,是课程思政教学要点的总领,也是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第三、四、五模块为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各项外空活动共同性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是课程思政教学要点的具象化表现;
第六模块为第三部分,通过对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代载人航天精神内涵的阐释,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内涵。
知识要点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以下重要内容形成充分认识:各项外空活动共同性问题,包括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外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以及空间站建设国际合作问题等,这些都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整个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外空活动共同性问题。对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当作为解决外空活动共同性问题的指导思想,以推动外层空间国际法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育人要素
课程注重增强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和认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宏观思想落实到具体实处。融入中国航天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创新创造、无私奉献的精神。
《民法学总论》
01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法学类
教学对象:法学专业本科一年级
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金可可、韩强、吴一鸣、姚明斌、赵文杰、王浩等
课程简介:
《民法学总论》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总则编为规范基础,以总则编为讲授和学习对象,具体内容包括民法绪论、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内部共通理念、原则、规则的体系性理解,形成体系性地解释、适用现行法的能力,并为物权法、债权法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通过理论讲授、规范解释、案例分析、判决研读等方法传授知识要点。通过讲解民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民法制度中的体现、民法实体规则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表达,一方面夯实学生的民法学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民法学的基本知识谱系和通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释和适用现行法的能力,初步实现从“法学知识”到“用法技能”的落地转化,同时培养思想正派向上、专业知识精通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知与践行。
02
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
03
教学反思
(一)深挖《民法学总论》课堂的“育人基因”
对于专业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民法概念、现行法条文的解读,而是要将知识传授放到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整体战略中来思考,要充分发掘法学知识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在进行中外立法例比较的时候,要为学生全面分析不同国家、地域因文化传统、经济体制等原因而导致的差别,让其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本土资源”,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从国家情怀和法治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信仰,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加大力度将课程思政辐射到实践教学环节
除了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强化德育教育,课程注重在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要实现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结合点。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是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开展的最主要场所,法治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课程依托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与司法实践部门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优势,打破高校与司法实践部门的壁垒,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联动机制,共同引领学生完成法律职业精神的塑造。
(三)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成效
通过对既往教学的观察和课程育人效果的分析,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课程思政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启发学生以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正确的价值观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切实保障和提升课程的育人质量。
《翻译理论与实践(德)》
01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外国语言文学类
教学对象:德语专业本科三年级
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贺蔼文
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笔译及口译的步骤与技巧,加强德语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在接触和了解西方思想的同时保持理性、辨证的思考,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加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树立正确的三观,用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奉献祖国。
02
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
03
教学反思
(一)创新求索,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翻译练习的主题和难度恰当,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不生硬,比较容易接受,但作业量略大,与其他课程作业叠加容易造成一定的负担。学生对翻译的职业道德印象尤为深刻,原因在于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让他们感到新颖;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有兴趣,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对中国文化加深了解,并且在寻找德语对应表达方式的过程中能够加强词汇量与句式运用。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在翻译课程中实践课程思政的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教学手段和课程设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为“文化专有项翻译”PPT)
(二)身正为范,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在德育元素的挖掘上要求“质”不求“量”,否则容易偏离专业课原本的内容,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课程思政的范围很大,可以作为切入点的内容很多,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人文艺术、依法治国理念、政治制度、职业操守、道德品格、理想信念等,有趣生动的讲解更能“入耳入脑入心”。另外,教师要身正为范,在教学科研、待人接物上做到言行一致,用真心和行动来诠释道理,做好榜样,引导每名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诗歌与传统文化》
01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文学类
教学对象:全校本科生
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课程性质:全校性公选课
授课教师:郭讲用,教授,硕士生导师。为本科生开设《诗词与传统文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等课程。 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教育部等各类研究课题多项。
课程简介:
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切入口,解读诗词中蕴含的先秦儒家、道家、佛家、墨家等传统文化派别的思想精神及优秀价值,熏陶学生的文化修养,帮助其养成“儒家之敬、道家之静、佛家之净、墨家之义”等精神,提升其人生境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课程育人资源:
在具体课程内容与育人元素结合的知识点方面,表现为:在“负阴而抱阳—诗词中的《易经》精神”部分,通过对《易经》中“简易、变易、不易”哲学思想解读,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入世之忧—诗词中的儒家精神”部分,通过对儒门“家国诗词”的解读,强调青年人“立志”的重要性;通过对儒家从“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同心圆式的内在精神生命转化的阐释,扩展学生的心胸与眼界,培养学生诚敬爱国的精神品质;在“出世之游—诗词中的道家精神”部分,通过对“田园诗”的解读,强调在现代功利社会,“紧守心斋,莫令之失”,内心坚定、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定力,以解决当下年轻人当中流行的“丧系文化”、“空心病”、“抑郁症”等问题;在“真空妙有—禅诗中的禅家精神”部分,通过对“禅诗”的解读,使学生领会中国独特的“禅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净心功能,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操。使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侠肝义胆—诗词中的墨家精神”部分,通过对“游侠诗”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国家、家人、朋友的忠义情怀,使其克服狭隘的自我意识而迈向大我境界,扩展学生的心灵版图。
02
章节知识点介绍
“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章节
以疫情期间日本捐赠诗词为切入口,解读诗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优秀价值,通过诗词解读,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今世界政治、社会、文化中的深刻意涵。
育人元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深刻体现佛家文化的一体观以及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渊源,借以鼓励两国人民共克时艰、携手相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比喻疫情期间,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气概。
教学方法:
播放国学视频如漫画家蔡志忠创作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动漫作品,聆听民族古典音乐如古琴曲《潇湘水云》,让学生深刻领悟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后的传统文化渊源,用心体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
(《诗词与传统文化》课堂)
03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课程起到了“立志”作用;通过对儒家从“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同心圆式的内在精神生命转化的阐释,对于扩展学生的心胸与眼界,培养学生诚、敬、忠、勇及爱国的精神品质有所帮助;对学生焦躁迷茫、空虚无助的心理有一定的疏导作用。
因课程涉及中国文化之“道”,部分内容比较精深难懂,如何将古代先哲的智慧转化为现代性语言,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其成长的精神动力,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与效果上还要继续总结与反思。
《法理学》
01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法学类
教学对象:全校本科生
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张卓明,教授,硕士生导师,法理教研室主任。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项目。
课程简介:
《法理学》是一门有关法学原理的入门性法学课程,是法学核心课程之一。
法理学主要研究法的抽象概念和理论,研究何谓权利、人应有哪些权利等根本问题,为人们提供关于权利的基础理论,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运用权利。
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综合各个部门法的法学基础知识,从事普遍化的理论思考,更深入地掌握法律和法学的一般理论和根本原理,使学生理解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重视法学理论的深入性,重点学习法学的性质、法学的方法、法律的要素、权利的理论、法律的价值、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实施等内容,同时涵盖我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研究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实施等基本知识和原理。
引导法学生进入专业的法学领域,对法学的基本知识内容有所了解,掌握法学中最一般的基本理论知识,观念,并能够结合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初步运用法学理论来分析法律现象,培养学生的法学理论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职业素养。
02
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
章节名称 | 教学安排 | 教学价值 | ||
教学要点 | 教学方法 | 主要案例 | ||
第九章 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 | 法治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 讲授 案例 | 告密者案 | 通过对告密者案的分析,引导学生在法治的观念和价值两个方面深化理解。 一方面法治在观念上可被划分为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另一方面法治价值可被划分为法治工具论和法治内在价值论。 通过对上述两组观念和理论的分析和辩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还可树立严谨踏实态度。 |
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 | 讲授 | 使学生理解法律之治得以可能的基础不在法律之中而在法律之外。 这就涉及到对政府官员的制约和对公民精神的培养。法治所依赖的这些社会基础又和社会本身的结构紧密相关,特别是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而公民社会在根本上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立地位,并在此平等基础上实现社会合作,因此亦能发展出社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案例分析 | 贝某某诉海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道路交通管理行政处罚案 | 结合这起所谓“全国斑马线第一案”,阐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两方面意义。 首先,法律规则在解决社会纠纷中必须起到根本准绳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融入到对法律规则的理解和司法裁判中。 总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体现为一种良法善治,引导学生树立对法治理想的尊重,同时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03
教学反思
01
课程应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包括观影、分组案例讨论等,用同学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身边的事例来分析和讲解《法理学》的内容及其与思想政治的联系。
02
避免使用空洞的抽象话语宣讲思想政治内容,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条文和案例,润物其无声地渗透到法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尤其是将法律背后的法理揭示出来,其中包括价值、政治、国家、民族、政策等各种因素。
03
注重历史维度的法学分析。无论是法学的性质,还是法律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了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法学指导思想,必须将历史分析贯穿于讲解法的概念、要素、内容、创制和实现的全过程。
04
正确的中西比较。实事求是地展开比较分析,避免过于主观化的评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着重提升学生的法理问题意识、规范分析能力、案件解决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货币金融学》
1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金融学
教学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
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授课教师:金小野,副教授。主持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一项,主持多项校内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在金融学、经济学等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课程简介:
《货币金融学》课程为法学专业国际金融法方向和涉外卓越国际金融法律人才实验班的专业核心课程,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结构、外汇市场、金融机构管理以及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从金融学视角理解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熟悉现代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培养兼顾理论素养与实务水平,拥有全球视野,负责任、有理想和创新思维的法商复合型人才。
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通过对现有法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体系与课程框架进行完善性思考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功底以外,亦能熟悉现代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更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现象运用金融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能在人类社会现代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基础上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和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国际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更好地领悟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通过深入浅出剖析西方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方式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国特色的货币金融模式,以及这种货币金融模式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上的有机联系,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法律职业的归属感。
2
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
教学内容 | 第十章 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监管,掌握银行业危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监管; 课程思政教学要点: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应对 |
教育载体 | 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网络教学 |
教学方法 | 以课堂头脑风暴的形式集体讨论具体概念与术语,将学生从群体惯性与思维定势的环境中解放出来,鼓励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环境中积极互动,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充分体现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此外,头脑风暴教学法也有助于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也大有裨益。 |
教学价值 | 学生三观的塑造是点滴汇聚的、是需要正确引导的,学生在与教师通过微信平台互动、教学评价留言及日常OFFICE HOUR交流中所流露出的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面貌,对党、国家、民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对身为法律人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积极反馈,均体现了课程育人的积极效果。 |
成效体现 | 学生形成具有正面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感与自豪感。譬如,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后续中国政府的应对,不仅仅能够反映出以美国为主导的现行世界金融体系的弊端及美国的霸权,更能反映出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的独特优势,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一盘棋,极好地应对了这次金融危机,普通居民的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与国外飙升的失业率及萎靡的经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对党、国家、民族形成高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学生以金融视角审视法律问题,更能够窥探出其中的奥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
3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充分利用各大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战情境模拟,鼓励学生进行产品设计比较、规则运用、实战检验,熟悉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金融监管框架体系。
(二)吸纳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搭建合理的教学团队
考虑到金融市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采用至少两位教师合作讲授综合性专题;同时吸纳如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实务届专家担任金融产品设计大赛裁判,使教学团队更趋合理化。
(三)课堂即时互动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除了采用传统的小组合作,Think-Pair-Share等学生参与型教学方法之外,课程还利用“雨课堂”授课工具,通过随堂问答和“案例分析”、“金融产品设计大赛”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教学案例和金融产品设计中理解货币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社会保障概论》
1
教学反思
学科类别:管理学
教学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学分学时:3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朱莹,讲师。参与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等。主持2007年上海市政治文明建设课题、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等。
课程简介:
《社会保障概论》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社会保障历史、理论和实务的入门性介绍。课程分为社会保障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宏观阐述社会保障的特征功能、体系构成、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制度模式等,分论介绍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残疾人保障和军人保障等内容。课程通过结合学科的热点与焦点问题,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合理性,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解读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制度模式、运行机制、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等内容,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矛盾统一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对社会保障相关问题和社会热点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过度自由化和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及理论观点有更强的甄别和辨识能力。
2
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
通过恰当分解细化教学目标,以便能够提纲挈领有针对性地充实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式,课程将教学目标按结构层次分解为两大要求、三个方面、十项目标和十八个结合点,形成具体的目标框架:
3
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分析某些专业相关问题时还是会出现不能自觉采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方法,出现逻辑矛盾、思维混乱的现象。因而进一步挖掘育人资源和元素,改善育人方法,对增强课程育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十分必要。
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是在不断总结调整中臻于佳境,为了进一步发挥本课程的育人功能,未来将从两方面进行优化完善。一是更精确地评估学生的教学反馈,目前对教学结果的评估主要采取观察课堂即时反馈并结合作业和考试情况,未来考虑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座谈和设计教学评估量表的方式量化评估教学效果;二是更精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即在量化评估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素材、案例,调整理论侧重点,创新教学形式,以使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育人效果。
《环境法》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法学类
教学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
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张璐,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法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环境和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
课程内容:
在环境法的目的、环境管理体制、环境法基本原则、环境法律制度、自然保护地立法等环境法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专业知识讲授置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制水平提升的时代背景中,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必要的法制人才保障。
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以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通过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对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养成环境法律义务,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际行动。
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部分
01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两个方面提炼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育人元素内容:
其一,在环境法目的教学部分,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对于环境法目的有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的提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立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感。
其二,在环境管理体制的教学部分,增加有关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重点围绕2018年生态环境部的组建,对于生态环境部组建的背景、对生态环境管理职能的整合、与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保障形成完整认知。
02
公民环境法律义务养成
公民环境法律义务养成,是当下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环境法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元素的重要体现。针对该问题,在环境法基本原则义务性原则教学部分,结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情况,对于公民垃圾分类义务进行了个案研究和探讨,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垃圾分类义务的相关法律规定、违反垃圾分类义务导致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引导垃圾分类义务观念的养成和自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习惯,不仅积极响应和配合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整体部署和法律实施,也以点带面促进公民环境法律义务的养成,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03
“放管服”改革对环境法律制度的影响
“放管服”改革是近年来我国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重点,对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体现尤为直接,可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近年来的立法变迁作为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放管服”改革的窗口。基于上述考虑,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增加对“放管服”改革的相关内容,对于“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主要要求以及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体现进行全面的讲解。
04
政府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加强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是近年来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之一,也是环境法课程中重要的思政育人要素。对该内容,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部分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针对性增加了政府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落实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部署的深入理解。
05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就该问题,在特殊区域保护法教学内容安排上新增一节内容,就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时代背景、基本原则、自然保护地类型、管理体制的内容进行全面讲解,加深学生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解。
来源丨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
申明丨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1年12月高等教育课程目录 | ||
时间 | 地点 | 课程名称 |
12月11-14日 | 线上 | |
12月18-19日 | 线上 | |
12月25-26日 | 线上 |
扫码报名
笃行教育
精品课程
扫码报名
笃行教育
精品课程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